图源:豆包
7月11日,北京产权交易所一则公告显示,中国中药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2514.5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5%),挂牌价格2301.6万元,信息披露结束日期7月17日。
国药药材成立于2000年,其重点业务包括中草药育种研发与育种基地建设、中草药种养殖基地建设运营、中草药交易市场(线上+线下)建设运营、中草药材仓储与物流、中药饮片加工与销售、中药研发与制造、非药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制造、非药天然日化产品研发与制造、中药材及健康产品的国际贸易、养老产业、康养旅游项目投资与运营等多个板块。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药药材是国药集团子公司中国中药有限公司(简称“国药中药”)发起并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历经股权改革后由多家央国企共同投资参股经营的综合性中医药产业集团。截止目前,国药中药持有25%国药药材股份,是国药药材第一大股东。
国药集团“撇清”国药药材
虽然国药中药是国药药材的第一大股东,但是自2020年以来,国药集团、国药中药多次发布与国药药材股份及其所属企业行为无关的澄清声明。例如,最近一次澄清公告是国药集团于2025年1月10日发布的,该公告表示:
一、自2016年11月起,国药集团下属国药中药在药材股份的持股比例为25%。对药材股份,国药集团、国药中药既非控股股东、也非实际控制人。二、国药集团从未授权药材股份及其所属企业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国药集团”“国药集团成员企业”等名义开展宣传、投资等行为,也未授权其使用国药集团注册商标。三、对药材股份涉嫌侵害国药集团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虚构股东大会会议,伪造股东大会决议、伪造国药中药董事签字、伪造变造公司章程等违法行为,国药集团、国药中药已依法提起诉讼并获法院支持;对药材股份伪造印章等涉嫌犯罪行为,已向公安机关依法报案。
此外,在本次转让股权的公告也有相关内容:本次转让交易完成后,国药药材及其所属公司不得再继续使用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企业的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标的企业及其所属公司不得继续以国家出资企业子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国药药材及其所属公司需向工商机关办理公司名称变更手续,不得使用包含“国药集团”、“国药”字样或者做出容易与前述企业造成混淆的其他意思表示。
一家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头顶“国药”金招牌的中药企业,为何会被国药集团和国药中药如此“嫌弃”?其背后原因可能与公司陷入的纠纷和欠款有关。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23年上半年国药药材净亏670万元。另据华仁药业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华仁药业对国药药材的其他应收款余额为14.1亿元,主要是代垫款项。2024年1月,华仁药业与国药药材签署还款协议,截至2024年9月,华仁药业其他应收款余额为13.7亿元。此外,根据企查查平台信息查询,截至2025年5月7日,国药药材作为被告的案件127件,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18件。
不难看出,不管是从企业营收的角度,还是企业信誉的角度,国药中药出售国药药材股权都是一件注定的事情。
医药巨头密集剥离非核心资产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药系”“华润系”等国内医药巨头,都在频繁挂牌出售非核心资产。例如:国药现代挂牌出售哈森药业、国药宜宾制药出售信立邦生物、国药控股出售石家庄子公司、国药集团出售新疆7家子公司、华润三九转让安国中药股权、华润三九转让九州通医药科技股权,华润博雅生物连续三次降价兜售博雅欣和80%股份……
尽管转让的企业不同,剥离的业务不同,但“国药系”和“华润系”剥离非核心业务的目的却是相似的。
从政策端来看,2023-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中央企业经营发展工作通知》《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两非两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低效、无效资产)剥离纳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并设置“净资产收益率(ROE)不低于5%”的底线指标。华润、国药作为首批试点企业,必须在2025年前完成“两非”资产清零。此外,政策引导下,央企、国企正在由“规模扩张”转向“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医药板块被要求聚焦“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非核心、不具备技术领先度的资产注定退出。
从产业端来看,一方面,集采+医保支付改革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例如,2024年国家组织中成药集采首次将OTC品种纳入,华润三九的999感冒灵、强力枇杷露等十亿级品种面临最高70%的价格降幅,直接冲击盈利模型。另一方面,出售的企业可能与母公司存在同业竞争问题,例如昆药集团与华润三九在血塞通软胶囊、医药流通业务重叠,通过剥离流通板块、合并生产批文,可减少内部竞价,提升议价权。
此外,剥离非核心资产也符合集团的发展战略,例如“华润系”剥离博雅欣和(化学制剂)、九州通医药科技(流通)后,资源向血液制品(博雅生物)、精品国药(昆药血塞通、圣火药业)集中,契合其“血制品+中药OTC”的双引擎发展重点。
整体来看,“华润系”和“国药系”剥离非核心并非被动“甩包袱”,而是在政策、产业、战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主动行为。也许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医药巨头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疯狂“买买买”,比拼谁的资产更多,布局领域更广;而是谁的资产收益率高、谁的管线又创新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