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7月13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由我国自主建造的24套2000米级超深水吸力锚在珠海启运至巴西,这是目前我国对外交付的应用水深最大的深海油气装备之一。
吸力锚是深水系泊关键装备,它像大型吸盘一样牢牢吸附在海泥中,实现海洋设施高效固定,被誉为深远海能源开发的“定海神针”。
本次交付的吸力锚设计水深超过2000米,是我国对外交付的应用水深最大的深海油气装备之一。吸力锚结构总重约2674吨,单体最大高达21米、直径达8米,而壁厚仅为25毫米,面临超大直径尺寸精度控制、超薄壁厚变形控制等诸多技术难题,对项目建造提出很大挑战。
据介绍,项目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在国内首创超深水吸力锚卧式接长、立式总装调试建造工艺,创新采用“旋转筒体再吊装”总装方案,大规模应用三维扫描测量、有限元模拟测试等先进技术,实现质量合格率超过99.9%,精度偏差每米不超过1毫米,整体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据悉,本次交付的吸力锚将运往位于巴西东南部海域桑托斯盐下盆地的梅罗油田进行安装。
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综合科考船“同济”号交付:自主设计建造 更加绿色、静音、智能
记者从中船集团获悉,7月13日,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综合科考船“同济”号在上海正式交付。
“同济”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2000吨级新一代绿色、静音、智能型综合科考船,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科考调查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同济大学着力打造的“海上校区”。与以往的科考船相比,“同济”号更加智能。
据介绍,“同济”号船长82米、船宽15米,能够搭载15名船员加30名科考队员,续航8000海里。在开阔水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智能设定一条节能航线。同时,通信协同能力非常强大,能够实现船对船、船对岸以及船对空中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的综合立体通信,实现空、海、潜三方面的立体组网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同济”号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基础上,通过优化布局,在船上设计出460平方米的甲板作业面积、320平方米的实验室区域、人均10.2平方米的居住舱室和总计一百多平方米的会议区、阶梯教室、休闲区、健身区等,以较小的体量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
新疆:我国最大750千伏环网工程将全线贯通
7月13日,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即将全线贯通。该工程建设历经15年,总线路长度为4197千米。全线贯通后,电网延伸涵盖区域将达到106万平方公里,接近我国陆地面积的九分之一,将成为我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环网。环网工程的建设大部分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难度极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项“大国工程”征服沙漠的过程。
2010年3月,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巴州750千伏变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此后的十五年间,巴州至库车、库车至阿克苏至巴楚、和田至民丰至且末至若羌等9个输变电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一张用铁塔、电线和变电站组成的电力环网逐渐成形,面积达到53万平方公里。
环网工程几乎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在沙漠之中建设电力铁塔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建设者采取全线修路的方式解决了物资运输难题,而沙漠的流动性大、风力强,刚刚开挖的塔基转眼间就会被流动的沙子填埋,如何在沙漠里打地基也成了一大难题。
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线路项目室主管李俊称:“推出‘三快’,即快速开挖、快速准备、快速浇筑施工方法及‘点滴法养护’开展作业,解决沙漠基础开挖成型率差、大面积垮塌的难题。”
主体工程建设结束后,还会在铁塔沿线铺设草方格,起到固沙作用。仅和田至民丰至且末至若羌一个工程,铺设草方格就达到48万平方米。一条条超高压线连点成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了我国最大750千伏超高压环网工程。正式投产后将为新疆南疆地区新增新能源并网接入创造有利条件,为塔里木盆地油、气、风、光资源开发提供网架支撑,同时还能将南疆电力汇集后,通过与特高压线路连接,实现疆电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