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蔣湖)香港中樂團昨日在啟德主場館舉辦第49樂季發布會,公布新樂季將以「怡」為題,願音樂成為古今連結、中外交融的橋樑,帶來撫慰人心的「悅心之聲」。在發布會上,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介紹了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樂季演出及比賽計劃: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絲語.琵琶》,標誌性品牌節目《香港鼓樂節:鼓王群英會》《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等,而「笙生不息——國際笙簧節」可謂重頭戲。
香港中樂團1977年成立於維港,以中國傳統絲竹雅韻長期潤澤香江,今年九月起將進入第49個樂季。對如何以新曲目、新形式迎接新樂季,閻惠昌在發布會上端出了一份年度中樂大餐:首先是中樂團籌備已久的開季大作《絲語.琵琶》。琵琶是抱彈類樂器之首,在音樂史上已形成眾多風格各異的敘事性作品。這個榮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音樂作品,以四弦和五弦琵琶、薩摩琵琶與烏德琴等樂器為本,根據不同題材的表現形式及聲音處理特色,選編出一組由七個樂章組成的民族管弦樂套曲。9月,香港中樂團將攜此作品西行敦煌,在此東西方文明匯集珍藏之地,奏響橫亘千載的絲路新曲。
國際笙簧節交出「音樂外交」新名片
樂季的另一重頭節目,是由閻惠昌策劃、明年將正式推出的「笙生不息——國際笙簧節」,這也將是全世界首個以笙樂器為主題的音樂節。閻惠昌稱,他自1997年即開始構思這個笙簧節,迄今已有二三十年之久。「笙是中華三千年禮樂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向西傳入歐洲後,對世界樂器的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笙與誕生於西方的口琴、單簧管、雙簧管、手風琴等,同屬簧片樂器家族,卻形成各自獨特的音樂風格。因此,舉辦這個以中華獨有的樂器——笙簧為主題的音樂節,別具意義。」
據介紹,這一國際首創的「笙生不息——國際笙簧節」將由多個部分組成:明年春季,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笙簧樂器愛好者,將透過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方式,在啟德體育園舉行笙簧演奏馬拉松;隨後是國際學術論壇、國際中國笙樂大賽等活動;最後一場則雲集世界頂尖笙演奏家同台獻藝,音樂會將於明年9月壓軸登場。閻惠昌認為:「隨着明年這場融合了音樂、學術研討與文旅體驗,並開啟中西藝術對話的系列活動的舉辦,香港將出現一張『音樂外交』的新名片。」
續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育新秀
自2011年首創、至今已辦四屆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仍餘音繞樑。除培育出多位卓有才華的新一代指揮,今季的「冠軍之夜」由第三、第四屆桂冠得主廖元鈺及黃蔚傑聯袂獻演外,第五屆賽事將與無錫民族樂團合辦,以讓更多青年指揮有更多機會登台亮相。同時,《香江華采》《心樂集.青蔥篇》徵稿計劃等亦將繼續推動青年作曲家創作,培養後繼力量。
除以上重點打造的演出之外,還有眾多節目設置匠心獨運:《星燦—首席之夜》中,多位民樂首席以精湛技藝詮釋中樂韻味——胡琴演奏家徐慧的《弦動江南》,以細膩弓弦編織江南水鄉的柔情婉約;張瑩的《琵琶協奏曲之夜》,從金戈鐵馬到秋水黃昏,以至熱情奔放的拉丁節奏,展示琵琶古今皆宜的神韻;《中樂百首精選》及《彭修文誕辰九十五周年音樂會》,則是對大師們的深情禮讚。
今年的「樂旅中國」系列,將演奏閻惠昌作品《線狂》,其中特邀參演的陝西合陽線腔木偶劇團青年藝術家王坤,將一人演奏七種樂器,特別是其獨門奇技「板鼓懷」與「皮弦胡」。《香港光影:悟空破地獄》則是與本地作曲家、胡琴演奏家朱芸編攜手,以中樂演繹其得獎電影作品。此外,多位知名音樂家將來港與樂團合作,包括指揮家彭家鵬、金野、打擊樂演奏家王建華、琵琶演奏家張強,以及韓國鼓舞團The Little Angels等,引領觀眾神遊音樂天地。
繼6月北京與天津巡演載譽而歸後,今年香港中樂團還將繼續走出去,除9月西行敦煌外,10月將東赴韓國「香港周2025@首爾」,深化中韓文化藝術交流,12月則回歸大灣區,在廣州星海音樂廳再度奏響新年音樂會。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