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水产潜力区,内蒙古连续六年制定专项方案,通过推动“五大行动”的实施促进全区渔业产业提质增效、水域生态系统修复,并立足丰富多样的水域资源禀赋,规划四大特色养殖功能区,总结6项核心技术和15种养殖模式,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保障国家重要农畜产品供给。
据了解,在沿黄河及西辽河流域为主的盐碱水养殖区,全区盐碱水养殖面积达到了78万亩,渔业产量4.87万吨,产值10.29亿元,已基本形成了“以淡水品种为基础,广盐性品种为亮点,耐盐碱土著鱼类为特色,特殊物种为优势”的养殖格局。特别是螺旋藻养殖0.5万亩,产量4649吨,产值1.86亿元,占全国总产能的45%以上;在蒙东和沿黄水稻种植区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区,通过开展稻-鱼、稻-蟹、稻-虾养殖,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已推广稻渔综合种养16万亩以上;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为主的冷水资源养殖区,重点推广冷水鱼池塘流水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虹鳟、金鳟、鲟鱼等高价值品种,试验示范面积分别达到1000亩和7000立方米;在呼伦湖、乌梁素海、达里湖等湖泊水库为主的生态增养殖区,通过科学增殖滤食性鱼类和土著品种,推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增养殖模式,养殖面积达800万亩,实现以渔净水、以水养鱼的良性循环。
此外,近年来内蒙古加强土著品种资源保护,年均繁育黄河鲤、瓦氏雅罗鱼等土著苗种1.6亿余尾,逐步扩大特有品种种群数量。同时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2025年引进罗氏沼虾、加州鲈、细鳞鲑等11个优良品种730万尾,中华绒螯蟹2000斤,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创新构建“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养殖户”三级联动体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行“5+2”“白加黑”驻点技术服务模式,提升养殖技术水平。目前,全区通过项目支持、企业自建等方式,推广“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生态回用”三级处理工艺和“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等尾水处理技术,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1.6万亩,推广生物絮团、微孔增氧、微生态制剂等水质调控技术2万亩。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