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在2天内完成近10亿元回购,“三桶油”股东联手抛出最高合计126亿元的增持计划,412家上市公司及重要股东获得近850亿元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支持……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回购增持热度不减。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1069家A股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合计达750亿元;共有超500家公司首次披露回购预案,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超1400亿元,其中已完成回购金额超过300亿元,已完成的回购计划100余单。
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工具优化落地,进一步激发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动力。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上半年,央国企与民企龙头协同发力,大额回购频现,回购计划执行效率较高。此外,注销式回购数量增多。在增持方面,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积极增持,还有多家公司的董监高加入增持队伍。部分公司利用“回购+增持”组合拳,双管齐下提振投资者信心。
产业龙头领衔
大手笔回购计划频现
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1069家A股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合计达750亿元。其中,贵州茅台今年已累计回购338万股股份,已实施回购金额为52.02亿元,回购金额位居榜首。徐工机械、牧原股份、宁德时代、三安光电等11家公司今年已实施的回购金额均超10亿元。
就上市公司推出的回购计划来看,各行业龙头公司的“大手笔”回购频现,且回购计划实施迅速。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金额大于等于10亿元(以上限计)的回购计划有近30单。
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称,拟以40亿元至80亿元回购公司股票,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工程机械龙头徐工机械计划以18亿元至36亿元资金用于股份回购;家电行业龙头美的集团已实施回购多年,今年再推回购方案,拟以50亿元至100亿元用于股份回购。
此外,上市公司回购计划执行效率高。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超500家公司首次披露回购预案,已完成的回购计划100余单。
以紫金矿业为例,公司于4月8日首次披露回购方案,拟以6亿元至1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4月10日,紫金矿业便完成回购,使用资金总额近10亿元,实际回购公司股份6431.6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数的0.24%。
除紫金矿业外,国投智能、闻泰科技、星源材质等公司,均在披露回购计划后的1个月内完成回购。
记者关注到,一些上市公司不仅回购速度快,还在今年多次推出回购计划。
2月17日,星源材质公告称,拟以5000万元至1亿元回购公司股份。3月6日,星源材质已回购858.02万股股份,成交总金额为9999万元,此次回购计划实施完毕。1个多月后,公司再次公告,拟以1亿元至2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公司股票价格合理回归内在价值。6月18日,此次回购也已完成。
从回购用途看,除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外,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注销式回购”,如药明康德、振华重工、中航重机等回购股份用途均为注销。还有公司将回购用途变更为“用于注销”。6月30日,联诚精密召开董事会会议,拟对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426.31万股用途进行变更,将“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变更为“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大股东及高管联袂增持
用真金白银注入信心
上市公司回购热情高涨的同时,不少公司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纷纷出手增持,助推公司价值平稳回归,不断提振投资者信心。
央国企大股东走在增持队伍的前列。今年4月,“三桶油”集体宣布控股股东拟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合计不超过126亿元。中国石油称,控股股东拟以28亿元至56亿元增持A股及H股股份;中国海油实控人拟以20亿元至40亿元增持A股及H股股份;中国石化控股股东拟以20亿元至30亿元增持A股及H股股份。
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全力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切实维护全体股东权益,持续巩固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努力提升公司价值,充分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民营企业股东及董监高的增持热情也很高涨。以东方盛虹为例,6月16日,公司称,控股股东盛虹科技的一致行动人、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盛虹苏州计划以5亿元至10亿元增持公司股份。而一个月前的5月14日,东方盛虹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刚完成上一轮增持计划,合计增持金额为20.20亿元。
除了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外,公司董监高也在积极行动,部分公司的董监高集体出手增持。
6月28日,派林生物公告称,公司部分董监高及核心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计划期满,总经理荣先奎、监事会主席郭麾、董事兼副总经理黄晓英等9名人员参与此次增持计划,合计增持金额为507.96万元。
提升市场稳定性
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渐次落地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持续火热,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支持上市公司及股东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政策安排,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5月,政策再度加码,央行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
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获得上市公司的积极响应。2025年上半年,共有412家公司获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支持,贷款额度上限合计849.78亿元。
6月28日,贵州轮胎宣布控股股东贵阳工投增持计划实施完成,此次增持金额为9999.36万元。本次增持计划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获得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分行的贷款支持,贷款额度不超过9000万元。
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规模方面,牧原股份以25亿元位居榜首。2024年9月,牧原股份推出股份回购方案,拟以30亿元至4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2024年10月,牧原股份宣布,中信银行将为公司提供为期1年的回购贷款资金,金额为24亿元。公司今年3月4日公告,中信银行将此次股份回购专项贷款总额调整为25亿元,贷款期限调整为3年。
海尔智家获得的专项贷款金额也颇为可观,承诺贷款金额为18亿元,贷款期限为3年。据统计,京东方A、中国中铁、厦门象屿等9家公司今年获得的专项贷款资金上限均超过10亿元。
申万宏源研报认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政策安排,为A股引入微观层面的逆周期调节机制,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回购与增持,规模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