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475个分布于城区各街道的纳凉空间陆续对市民免费开放。耿玉和摄(中经视觉)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是《意见》明确的8项主要任务之一。
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要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筑牢城市安全发展底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全面排查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推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有利于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补短板增效能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取得显著成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介绍,“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系统化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在提升安全韧性方面,大力实施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目前,已累计建设改造各类市政管网50万公里,消除城市易涝积水点4800多个,同时有超过一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配套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加快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管网补短板,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建成城市道路56.4万公里,轨道交通里程1.1万公里,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须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意见》明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要全面排查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推进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完善建设运维长效管理制度。推动城市供水设施改造提标,加强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改造,加快建立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建设运维机制。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水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快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改造,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防灾工程。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加快建设停车设施。
以道路塌陷为例,其成因复杂且难防难治,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着地下家底不清楚、隐患成因不清楚等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杭州市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工作,探索城市地下隐患智防场景应用,系统性重塑地下隐患防治管理工作。该市创建了道路塌陷因子数据库,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已建立超1100平方公里的地质体三维模型和实景三维模型,收集5410公里主次干道相关专题数据,以及617个在建基坑工程、29167公里各类管线、6800公里城市管理已检测道路、719处地下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为道路塌陷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依托道路塌陷风险评估模型算法及智能决策技术,对729个高、中风险点实施了6.4万次闭环处置,消除或降级291个高、中风险点,有效提升地下隐患防范和监管效能。
便利居民生活
一座城市建得好不好,不能光看高楼大厦多不多,街道宽不宽。城市建设要“面子”,更应要“里子”。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不显眼,却代表城市的“里子”是不是扎实、城市运行的基础和支撑是不是牢固,同时关乎城市的品质。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位于渝中半岛中心地带,这一带局部路段和节点拥堵严重,加之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停车库分散,高峰期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突出。当地开展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以“一环七射多连通”的交通布局,结合管理统一、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地下停车系统,极大提升区域交通运行效能。周边区域的车辆可经地下环道到达解放碑,实现地下交通与地上交通互联互通,环道分流地面20%—40%车流量,减轻主要进出道路的交通节点压力。
上海内环高架路全长47.7公里,其中31公里长的浦西段投用已达30年,长时间的运行导致高架桥梁结构设施日趋老化、维修量不断上升,高架智能设施设备和环境景观也亟须改造升级。上海市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消除了内环高架安全隐患。改造过程中全面处理结构病害,提升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结构整体技术评价得到提升。防撞墙的高度从85厘米增至100厘米,防撞等级提升,保障了行车安全。结合新技术实现桥梁结构安全情况、高架桥面的实时监控,确保了高架运行安全。
汕头市中心城区由市属国有企业直接供水,服务居民42万户,由于市政供水压力不足、部分老旧小区缺乏集中加压设施等原因,导致部分居住在5层以上的用户需自行安装“小水泵”提升水压,增加居民经济负担,产生水泵老化、噪声扰民等问题,以及电线私拉乱接等安全隐患。对此,汕头市开展中心城区市政供水系统提压改造、用户表后立管规范化整改等工作,通过改造部分市政供水干管和社区管网、配建社区泵房等方式提升老旧小区供水压力,惠及中心城区居民29万户。
各地的探索实践表明,无论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还是水、气、热、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都将大大便利居民生活。
加力度稳投资
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也是稳投资的重要抓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副研究员王彬武介绍,作为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投资需求巨大,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在这些领域约有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我国正持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郭方明介绍,2024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等资金超过425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等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赵成峰介绍,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设立城市更新专项,支持城市更新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在“两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安排中,将继续对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给予支持。
秦海翔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任务落实落细。继续抓好“里子”工程,持续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污水、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的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持续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实施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推进城镇燃气的安全整治,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对城市市政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动态预警、有效处置,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的长效管理制度,探索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