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發兒)人稱「大師兄」的張小倫於去年退役,展開人生新篇章,除了教授劍擊外,亦為賽事擔任評述,去年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不過經歷20年運動員生涯練就的心態,使他始終不甘於「安守本分」,去年毅然接受新挑戰,決定棄劍執筆出書。經過半年時間,其作品《毅·劍魂》終於面世,希望讓大眾了解運動員的內心世界,看到香港體壇能夠一路走到今天的每一步腳印。
回到4年前的東京奧運,那是香港男花打出意外驚喜的一年,「劍神」張家朗在個人賽決賽以15:11擊敗意大利劍手,奪得香港史上第二面奧運金牌,加上團體賽取得第七名,正是這份成績表令劍擊這項貴族運動走進市民視野。
「東京奧運後已經有出書這個想法,出版社也問我有否興趣出書,但當時未有太多時間,所以就擱置了。」到4年後,張小倫經已退役,展開人生新篇章,他除了教授劍擊外,也有擔任旁述等工作,去年更當選十大傑青,出書的想法亦再次浮現,「有跟同事詳談,現在時間較充裕,又經歷了很多事情,內容可以更豐富,不如出書吧。」
出書並不是嘴上說說這麼簡單,正如運動員時代每次出賽前需投入大量時間備戰,張小倫去年特地前往書展「考察」並開始策劃,「看看別人寫書的內容是什麼,我負責把每個故事說出來,計劃是把我多年來的所見所聞,包括學習到的事,都記錄在書中。」
回憶多年前細節考記性
經過在書展「考察」,亦令小倫有了新的想法,他不希望書中的內容只圍繞着自己,而是從自身出發,探討整個體育界的進步,「如果只說自己的故事,又好像沒有什麼特別。除了自身經歷,我希望讀者了解香港體育發展,比如如何從以往只有寥寥可數的全職運動員,到現在很多人以運動員為目標,想讓大家看到整個發展過程。」
製作一本書的複雜程度超乎了張小倫的想像,身經百戰的他也坦言被「考起」,「我的思維有時很亂,所以要慢慢組織,一點一滴整理後再講之後的內容。因為我不只是寫一件事,有時都會想到好心煩,突然要回憶多年前的細節,其實不容易,可能上個月發生的事我都已經忘記了。」
經過反反覆覆的琢磨,終於以約半年時間完成《毅·劍魂》,比起表面的風光,張小倫更期望讓大眾能了解到運動員的內心世界,這亦是書中其中一個精彩部分,「例如隊內競爭,表面上大家看到隊伍好像很龐大,但你要爭奪四個代表香港的名額,其實都很激烈的。這種內鬥的感覺難以言喻,但用文字就能準確表達。」
運動員退役後無限可能
張小倫在役期間也有執起教鞭,學生的年齡層涵蓋小朋友到大學生,近年劍擊成為熱潮,不少家長都期望子女成為下一位「張家朗」、「江旻憓」,他亦希望透過此書傳遞對待體育的正確觀念,更笑稱「教學生前先要教家長」,直言很多小朋友比賽時,家長比起教練叫得更加大聲,「明明我知道小朋友防守很厲害,但爸爸偏偏催促兒子進攻。我說,進攻什麼呢?我教的過程知道學生在做什麼,但家長總以為兒子要進攻才能得分,不要在那裏等。」除了分享與小朋友和家長溝通的心得,他在書中也有分享家長應如何與小朋友配合,制定計劃協助子女達成目標。
運動員光環固然令人嚮往,但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亦令不少人卻步,張小倫以自身經歷展示運動員退役後的無限可能,「我想告訴有意當運動員的年輕人,退役後也可以有不同發展方向,例如我退役後除了當教練,也參與商業及公益活動。」運動員時代在場上揮灑汗水振奮人心,退役後依然以不同方式啟發他人,無論在劍道內外,張小倫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初衷從沒改變。
(來源:2025年7月15日《香港仔》P15)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