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酷暑难耐,可在内蒙古一个名为化德的小县城,却正在为抵御寒冬忙碌着。这个人口只有五六万人的边陲小县,不论是服装园区,还是家庭的炕头,女工们飞针走线的节奏,正悄然编织着全国棉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一位华北地区服装批发商坦言:“化德棉裤在全国市场的渗透率令人惊讶,尤其在北方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市场,几乎每三条棉裤中就有一条来自化德。”
记者在车间看到,堆积如山的布料、轰鸣的机器声、五六十名妇女有条不紊地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从梳绒、裁剪、缝制、钉纽扣等一整套工艺下来,款式多样、新潮轻便的棉衣、棉裤便被码得整整齐齐,进入了偌大的成品仓库。
“这个季节是我们的备货期,等中秋节后就进入销售旺季了。”“80后”田秀芳是土生土长的化德人,她说自己见证了“中国棉裤之乡”的整个发展历程。
作为化德县服装创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企业,达远制衣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田秀芳对化德这样一个北方小县如何成长为“中国棉裤之乡”有着独到的见解:“起步早,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羊、驼毛绒的高质量是这里快速发展的关键。这里产的棉衣、棉裤都能直接水洗,而且特别轻便。此外,我们紧跟市场需求,不断革新产品,这样企业才能跟上潮流、持续发展。”
据介绍,2011年成立的化德县达远制衣股份有限公司,旺季用工可达200多人,近年来年销售额达三四千万元,公司拥有自己的商标“蒙玉达”,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乌兰察布扶贫龙头企业”“自治区名牌产品”。
据了解,化德县服装产业是独具特色的富民支柱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销售服装达6.6万件;1986年,化德絮片服装被列入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并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隆福寿大厦、天桥商场等设立了销售专柜;1987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厅举办了产品展销会,絮片服装开始走向全国,当年产量达到36.14万件;1992年,又在当时最火的商场“郑州亚细亚”设立了销售专柜,当年产量首次突破50万件,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企业示范工程”,被工信部列入“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从国营被服厂到家庭作坊,再到现代化企业集群,“家家做棉裤,户户闻机声”一度成为小城独特风景。目前,全县有5000多台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电脑数控平缝机。近几年,化德先后引进了自动裁床、电脑绣花设备等多种特种机器。全县从事服装产业人员约2万人,绝大多数是女工,这些“棉服娘子军”大多拥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年收入5万元左右。
“近年来,化德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服装企业一直按照放水养鱼的政策扶持,为服装企业补贴供暖费;为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企业,按吸纳就业人数给予一次性奖补;用失业保险基金给予企业稳定岗位补贴,对入规企业进行补贴……”化德县服装创业园区副主任王春晖介绍,化德县服装企业几乎零税收,还有华北地区唯一一家设在旗县的国家级毛绒检测检验中心,可以独立承担毛绒类及其制品的各项参数的质量检测,出具的检验报告国际通认。
化德,这个中国地图上并不显眼的坐标,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普通人用双手改变命运的生动诠释。这个仅有五六万人口的塞北小城,正用一根根细密的棉线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记者 王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