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7月8日,由资本大佬刘益谦控制的天茂集团(000627.SZ)正式复牌并更名为“*ST天茂”, 股价开盘一字跌停,报收2.6元/股,跌幅5.11%。
天茂集团因未能在法定期限(含2个月宽限期)内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复牌后股票涨跌幅限制缩至5%。根据深交所规则,若9月6日前仍无法披露经半数董事担保的年报,公司将触发强制退市。
天茂集团持有国华人寿51%的股权,2023年国华人寿合并报表收入占据天茂集团总营收的99%。可以说,天茂集团和国华人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相较于手握鸡缸杯和名画《侧卧的裸女》的刘益谦赫赫大名,主要存在于银保渠道的国华人寿,尽管有百亿保费的规模,知名度则低不少。在负债端,就金融集团操盘保险公司策略而言,国华人寿颇具代表性。
营收与利润困境
国华人寿的业绩在近年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
数据显示,国华人寿净利润在2019年达到峰值22.16亿元后,连年下滑。2023年全年亏损11.5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近7亿元,远超2023年同期。之后,国华人寿便缺席了偿付能力报告。
对于亏损原因,国华人寿向界面新闻表示, 2023年至今,利率市场环境持续走低,公司受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影响,增加计提准备金,尽管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新业务价值、降低负债成本等措施尽可能减少上述不利影响,但仍无法全部抵消增提准备金带来的影响,从而造成亏损。
保费收入上,2024年国华人寿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346.39亿元(未经审计),同比下降14.21%;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国华人寿保费收入为49.4亿元,同比下降31.34%。
“公司保费收入同比下滑的原因是基于公司发展战略,主动下调业务规模,未对公司造成影响。”国华人寿告诉界面新闻,近年来,公司坚持转型发展,主动控制趸交业务规模,持续推动业务结构优化,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资产负债匹配,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银保的取舍
有寿险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国华人寿想要的是规模与价值双重目标并进的路径,—先通过银保中短存续期产品实现保费规模目标,获得在资本市场投资的弹药,再逐步推动长期期缴业务以改善业务结构。
险企自行培育代理人投入大、见效慢。为了快速扩张保费规模,不少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将银保渠道作为主要抓手。
银保渠道倾向于中短存续期产品,这也曾经是不少保险公司的“爆品”之源。随着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放宽,一手抓保费规模,一手加大资本市场投入,成为市场主流玩法。
以2017年为例,国华人寿推出一款名为国华泰山5号的年金险,助推收入大涨,该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银保渠道,但银保渠道的特性,也推高了退保金。
国华泰山5号产品的期满时间为5年。根据国华人寿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国华泰山5号年金保险当年累计退保220.21亿元,占当年退保总金额比例为72.59%,该产品年度退保率达到78.80%。
2021年至2023年,国华人寿的退保金总计高达813亿,流动性压力可见一斑。
国华人寿近年也意识到了大规模拉高资产和负债的弊病,想要转型更高附加价值的养老赛道。过去几年,除了产品转型外,国华人寿在养老上频频落子,规划了国际康养中心、国际医养中心、高端照护中心三大产品线。
刘益谦曾表示,国华人寿将“金融保险+养老服务”作为创新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最终将实现养老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去年11月,国华人寿重资产投建的首家旗舰康养社区国华·合悦家上海普陀国际康养中心正式启用。不过养老是个需要精细运营的“慢生意”,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刘益谦也需要更多耐心。